宋代酒诗里表达饮酒醉态的诗在历史上是如何记载的?
网友/小编解答:宋代酒诗里表达饮酒醉态的诗在历史上是如何记载的?
文人多嗜酒豪饮,宋代诗人也不例外。“酒仙”、 “酒龙”、“酒虎”、“醉翁”等,是人们送给嗜酒豪饮者 的雅号,当然也有自己称自己的,如欧阳修就自称“醉翁”。然而酒毕竟是含有
酒精的,虽说古代的酒度 数相对不很高,但喝多了还是会醉人的。醉酒大抵有以下几种情形:有心情不佳独自喝闷酒而醉的;有好友聚会心情舒畅多饮几杯而醉的;还有酒宴之上热热闹闹,猜谜划拳,你劝我灌而醉的》至于醉的程度,有的微醉,有的酣醉,有的大醉,有的烂醉。
诗人不仅 豪饮而醉,而且往往以醉为幸,更有甚者是将种种醉 态写入诗篇。欧阳修、苏轼、王安石、陆游、杨万里、王 十朋等大诗人都有描写饮酒醉态的诗章。给后人留下千古名句“醉翁之意不在酒,在乎山 水之间也”的欧阳修,在写《醉翁亭记》的同时,写下《怀嵩楼新开南轩与群僚小饮》一诗,诗中说:“解带 西风飘画角,倚栏斜日照青松。
会须乘醉携佳客,踏雪来看群玉峰。”诗人饮酒酣醉,解开衣带任凭风吹, 斜靠在栏杆上观赏西斜太阳照耀在青松林上;他还悬想要乘醉意带着群僚,踏雪看滁州众山峰。可说是 人虽醉而豪情不减,游兴正浓。他在另一首诗中更是写道:“翁欢不待丝与竹,把酒终日听泉声。
有时醉倒枕溪石,青山白云为枕屏。”(《赠沈博士歌中将漕七 闽》)意思是说:能够终日端着酒聆听泉水叮咚声就 满足了,丝竹音乐有没有也就无所谓了。有时候喝醉了便在溪石滩上呼呼入睡,醒来睁眼一看,原来四周 是青山,天上是白云。多浪漫而富有诗意!苏轼的《咏醉》里写到酒醉时说:“须将幕席为天 地,歌有起舞花前睡。
”意思是说喝醉了酒就以地为舞台,以天为背景,唱歌跳舞;过会儿就在花前安然 入睡。这又是何等的尽兴、惬意!相对地说来,上面两位诗人所写的酒醉还是比 较文雅的,而陆游笔下的酒醉可就不那么斯文,而是 另外一种样子了。“莫笑村醪薄无力,衰颜也得暂时红”(《对酒戏作》),写的仅是
喝酒脸红。
“青铜三百饮旗亭,关路骑驴半醉醒”(《闻西师复华州》),是写听 说宋军收复华州,异常兴奋的半醉半醒。“花阴扫地置清樽,烂醉归时夜已分”(《花时遍游诸家园》),写 的则是烂醉。“谁知得酒尚能狂,脱帽向人时大叫” (《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》),写的无疑是狂醉,又是脱 帽,又是大声喊叫,多么滑稽可笑。
杨万里除了“衰髯都共获花老,醉面不如枫叶 深”(《再渡胥口》)和“随分杯盘随处醉,自怜不及踏 青人”(《三月晦日游越王台》)等写酒醉的诗句,还有 一首题为《重九后二日同徐克章登万花川谷月下传鯰》的酒诗,写得最为幽默诙谐:未饮人先醉,顿觉 “酒落杯中月先入”;对酒望杯中之天与月,却说是 “和月和天都蘸湿、举杯饮酒说成是“将月一口吞”,却发现月犹在天,故而笑问:“月是一团还两团? ”最后竟说千年后,后人读诗谁知我喝酒时还曾吞过一 轮月亮。
总之是满篇酒言醉话,诙谐幽默。该诗全诗如下:老夫渴急月更急,酒落杯中月先入。领取青天并入来,和月和天都蘸湿。天既爱酒自古传,月不解饮真浪言。举杯将月一口吞,举头见月犹在天。老夫大笑问客道:“月是一团还两团?”酒入诗肠风火发,月入诗肠冰雪泼。一杯未尽诗已成,诵诗向天天亦惊。
焉知万古一骸骨,酌酒更吞一团月!此外,王安石有“酒酣众吏稍欲起,小胡摔耳争 留连(《北客置酒》)的诗句,写酒酣的小胡(辽兵)互 揪耳朵,谁也不肯松手。宋觏的“凌晨出去逢人饮,沉醉归来满马泥”(《丙子冬至夜酒醒》),写沉醉之态, 巧妙的是说“满马泥”而不直写“满身泥”;其实,当然 是先有诗人的满身泥,然后才有“满马泥”。
黄庭坚也留下“(秦)少游醉卧古藤下”(《寄贺方回》)的诗句。 张耒更是直书:“更呼东邻好酒伴,为我醉倒阶前泥。”(《招潘郎饮》)王十朋的《九日饮酒会趣堂者十 九人老者与焉既醒念不可以无诗因用赠林知常韵示 诸友》也详写酒后醉态,摘录如下:衰翁兴尽辄先归,不待杯盘狼藉后。
坐客高歌惊四邻,吾乡已在无何有。明朝黄花亦不恶,俗眼无端自疎厚。酒醒聊记坐中人,有似平原凡十九。